首页 > 新闻 > 原创,歌剧市场不能承受之重?

原创,歌剧市场不能承受之重?

时间:2015-9-22 9:28:13
来源:殷茵

  9月10日,柏林喜歌剧院版的莫扎特歌剧《魔笛》亮相上海大剧院,3场演出,场场加座仍一票难求。9月17日,即将为上海歌剧院2015-16演出季揭幕的美国指挥家约翰·尼尔森在发布会上感叹:“西方古典音乐的未来在中国!”他透露,20年前,自己第一次来中国演出,一首勃拉姆斯的《安魂曲》,没有人可以用德语演唱,最后只能改用中文。而如今,国内的歌剧演员们已经可以轻松胜任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的演唱。

  尽管国外艺术家每每来华,都感叹于国内古典音乐发展的神速,但相对于电影、电视,古典音乐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依然“高冷”。更何况,与交响、芭蕾等艺术形式相比,歌剧在沪上演出市场的竞争力上,并无优势。如今,上海歌剧院在时隔4年之后再推演出季,不禁让人好奇:本土歌剧能否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 市场与艺术如何平衡?

  “其实我们从2004年就开始做演出季,但2011年以后,断档了4年。这4年我们的工作安排还在继续,只是没有了严格意义上演出季的设置。”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范建萍坦言,这其中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创作演出经费的短缺及多演多亏的现实煎熬,让上海歌剧院难以有较强的计划性来安排更多的大型演出。这几年来,上海歌剧院制作了很多剧目,却没有办法进入一个遵循国际惯例的演出状态。“前不久,上海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实施意见出台之后,对上海歌剧院比较大的影响就是整体搬迁,这在媒体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议论。说到底,社会对上海歌剧院的艺术实力和未来的能力,或多或少有些担心和疑虑。所以我们这一次想把这些东西慢慢恢复。同时,让歌剧院这么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团体,能够担负起艺术创作和表演的责任。”

  因此,这一次上海歌剧院在演出季的设置上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立足于上海、立足于上海的观众,“这是我们上海歌剧院目前为止,第一个完完全全以上海大剧院和上海音乐厅租场演出为主的演出季,没有任何其他巡演或外地剧场的安排。我们也是为了今后独立进行歌剧演出季的一次尝试。”范建萍说。

  但她也承认,举办这样一次演出季市场压力巨大,“我们需要在宣传上花很大的力气,但这又是传统院团所不擅长的。我们现在只能进行一些探索,但成果可能只有等到2016年的时候才能总结”。

  | 中国原创歌剧如何打造?

  据悉,上海歌剧院2015-2016演出季,将以“经典·歌剧”、“原创·新作”、“交响·器乐”、“合唱·声乐”、“舞蹈·歌舞”、“交流·合作”六大板块,推出共计33台58场演出,其中,歌剧11部共22场,这里面既有经典复排,也有原创新作。

  不久前一部《魔笛》席卷申城演出市场,也让无数业内人士反思,国内原创歌剧的困境,到底在哪里?由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创作的歌剧《人间四月天》将于明年4月推出,在他看来,目前本土原创歌剧最大的难题在于中国语言以及音乐元素如何与西方歌剧的形式调和,“其实历史上,歌剧院就有过挑战,但我们建立了一种中国民族歌剧的形式,结合民间音乐的元素,如秧歌、地方戏曲,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比如《白毛女》,它将音乐和中文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其故事性也更符合中国人欣赏的习惯”。

  那么,为何如今“原创”又变成了一个尖刻的问题?李瑞祥说:“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再一次打开国门向国外看的时候,很多人恍惚了,开始质疑自己:原来的东西,还算是歌剧吗?不就是戏曲+话剧吗?因此,不少人开始努力探求一个中国式的新时代歌剧,企图嫁接西方歌剧的特点来创作一种学派歌剧。”可以说,这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困惑中国音乐人的最大问题,至今都没有真正解决。“我们也在思考,传统的成功经验不应该放弃,但又不能囿于传统而不再发展。但现在,一切还在探索中。”

  范建萍则认为,《魔笛》可以做到让大人和小孩都享受其中,国外院团对于歌剧的普及工作和观众的培养值得学习,“目前大部分国内的年轻人一听到歌剧,就觉得太高雅了,不愿意走进来。所以我们要设置一些台阶和大门,让他们新鲜,愿意走进来,就像昆曲一样,才可能感受歌剧的艺术魅力”。(本文来源:新闻晨报)

标签:原创歌剧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