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音乐剧人才为何不解渴?

国内音乐剧人才为何不解渴?

时间:2016-4-29 9:41:45
来源:姜琳琳

音乐剧创几成风潮。各路演艺机构在演出形态开拓、市场卖点开掘上,都对音乐剧寄予厚望。相对于其他舞台形式,重金投入的音乐剧令人艳羡,但热火朝天的制作之后,国内音乐剧票房、口碑仍处于表现平平的尴尬境地。

近日,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英国真正好集团、澳大利亚国立戏剧艺术学院联合打造的“中国音乐剧人才培养计划”发布,意在从音乐剧人才培养层面改变国内现状并厘清国内音乐剧表演误区。

 


演员难觅 暴露国内音乐剧瓶颈

职业音乐剧人才匮乏,促成这样联动三国的音乐剧人才培养计划。知名音乐剧制作人田元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怎样发现和培养好的音乐剧演员是制作人最大的挑战”。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演出市场音乐剧发力,其中仅《剧院魅影》一部在京、广两地就实现了1.2亿元票房。“引进的初衷是做中文版,只因找不到合适的演员才被迫叫停的。”田元说,“我们发现仅仅依靠专业艺术院校的传统教育很难满足制作需要,缺乏高水准的音乐剧人才是整个行业难以突破的瓶颈,迫切需要更为完善的培养体系”。早在2011年进行中文版《妈妈咪呀!》制作的同时,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四海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就大力启动“中国音乐剧人才库”计划。

按照国际音乐剧表演通行的规律,音乐剧需要一周演八场次,在演出周期上至少要八周的持续演出才有可能达到盈亏平衡,高场次、高强度的演出特性,需要表演、技术、创意、创作人才,人才储备是绕不开的一环。目前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知名艺术院校都相继开设了音乐剧系或音乐剧专业,将培养自己的音乐剧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向。“科班”毕业不少,专业对口之下,“科班”的人才输出对制作方需求并不“解渴”。作为本次计划的主要参与者,东方演艺集团董事长宋官林表示,音乐剧进入中国已经很多年,但仅仅是热闹,并没有真正成为潮流。“在音乐剧创排上不仅需要在理论上的构建,更需要实践上对接。”宋官林说。

落差存在 究竟差在哪里

“舞台上真正需要的演员和我们理解中的音乐剧演员是有很大落差的。”田元说,“国内的音乐剧主创们其实已经看了很多音乐剧,具备了基本的评判标准和眼光,也能够判断适合的题材进行音乐剧表现,但是当我们自己制作音乐剧的时候,面临的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局面。音乐剧人才计划针对的是整个产业,并非要培养一两个尖子演员,不是像曾经炙手可热的大晚会模式只要一两个主唱就够。”音乐剧特性决定其并非“腕儿”的艺术,要制作出一部精良作品,一两个需要有足够多的人才储备。“一部音乐剧需要很多的角色,比如《悲惨世界》中的一幕,要数十名演员都投入其中,都有所表现都能被观众看到、感受到,无论角色大小。”田元说。

“在中国可能是戏曲的影响比较深远,因此有太多程式化的表演,这是音乐剧不需要的,可以说这是一种表演的缺陷。既成的表演方式如何突破是中国音乐剧表演的一个突出问题,其实类似情况在各个国家都有,并不单纯是中国。”担任本次培训计划的导师的菲利浦·夸斯特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他曾三次获得劳伦斯·奥利弗奖“最佳男演员奖”,这一奖项在戏剧界的地位堪比电影界的奥斯卡,而菲利普也是同时代中获此殊荣最多的演员。他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音乐剧《悲惨世界》中扮演的沙威,其精湛的演技和震撼的歌喉赢得了悉尼剧评人奖和毛氏奖(Mo Award)

程式化表演 禁锢音乐剧特性

“整个培训计划就是要突破这种程式化的表演,真正用音乐和表演的结合生发出的情感来打动观众。”菲利浦说,“比如要特别强化并训练演员的舞台思维能力。”菲利普所说的舞台思维能力是给表演做“减法”。“我观察中国学员的表演,他们总是想用更多的肢体动作传达更多的信息,生怕观众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其实音乐剧不用这样。”有音乐的烘托和推动,需要演员呈现和外露的部分其实并不多,太多的学生单项高分,比如唱功、音色、舞蹈等,单一考量都很杰出,但是放在一起就互相掣肘,结果每一项实现的舞台张力和感染力都打了折扣。

此次参加培训计划的职业音乐剧演员、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的崔秀丽告诉记者,“目前国内80%的音乐剧系学生是声乐的底子。音乐剧系也都是声乐、舞蹈分着上课,直到大三才会融入真正的音乐剧表演,简单说,国内用别的艺术形式手法训练,然后组装成音乐剧,而不是用音乐剧的手法来训练音乐剧表演。这就导致剧目编排速度会比较慢,要领往往抓不准,演员都执着于自己负责部分的艺术表演,而忽视了音乐剧的整体呈现”。

音乐剧对演员综合素质有极高的要求,但目前,除非驻场演出,音乐剧演员要单纯靠音乐剧生存并不现实。“目前还没有看到哪一个国内的音乐剧作品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驻场。”田元说。(本文来源:首都演艺周刊)

标签:音乐剧人才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热门话题